Saturday 7 November 2009

變幻莫測的風球

刊於<<星火>>109期,11/09, 2605字 參考文件? 1)Wikipedia 2)天文台的資源 3)百年舊報 版權所有,請勿抄襲 每年的七月至九月,都是香港的風季。風季嘛,自然就會「打風」,一眾「打工仔」最關心的當然就是會不會掛「八號風球」,有沒有「打風假」放了。可是,大家又有沒有留意到「掛風球」背後的機制呢?回顧過去,「掛風球」已不是近十幾年的事,甚至不是近幾十的事。「掛風球」早於1884年開始使用,但創出「掛風球」的背後竟是一段慘痛的教訓。 據當時報章記載,1864、1870及1874年均有風暴吹襲香港造成嚴重災害,前兩次的實際情況已不能查考,但後者則造成了近三千人死亡(相當於當時人口的百分之二!)、可考證的沉船數以千計,連當時港督堅尼地居住之別墅亦被吹毀!就如不少我們在中史課學到的慘痛事件一樣,這次風災被命為「甲戊風災」。事後,英國皇家學會於第二屆國際氣象會議後建議於香港設立天文台,並指出香港是「研究氣象,尤其是颱風的理想地點」。香港天文台終於在甲戊風災發生後九年,即1883年成立。 天文台成立後立即著手解決風暴的預報問題。由於當時沒有精密的儀器去測定風暴的位置及強度,所以其預報系統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當時以圓柱、球型及錐形懸掛作為信號,並且鳴炮表示維港將吹烈風(相當於現時的八號風球)。1907年,改以懸掛十字代替鳴炮。由於在預報成立頭三十年當中,仍發生不少因為發出烈風預警時太遲而出現的慘劇(例如1906年的丙午風災,死者逾一萬五千人),所以天文台於1917年推出以一至七代表風暴的侵襲程度,當中一是戒備信號。此後警報系統又經歷了數次的轉變,從1973年到今日一直使用一、三、八、九、十五個級別的警報系統。 在了解系統的演變後,我們就很容易了解為甚麼「信號」叫做「風球」,而信號是「縣掛」而不是「發出」的。即使「掛風球」的傳統隨著2001年位於長洲的最後一座信號站的關閉而結束,這個俗名已經廣為大眾所採用。 這套系統沿用了三十六年,到近年卻出現不少爭執。零六年八月,颱風派比安於香港以南掠過,天文台發出三號強風信號,但多個數據亦指出維港兩岸的風速間中達烈風程度,長洲等更錄得暴風程度的持續風速!當時不少街上的狼狽畫面被廣泛報道後,天文台受到輿論的強烈遣責,後來天文台修訂警報準則,以八個監測站的風速為發信號的標準。 零七年八月,強烈熱帶風暴帕布來襲,天文台曾掛出三號風球並迅速除下。後來帕布一個「回馬槍」掉頭直指香港,天文台在不足七小時內發出一、三、八號風球,當中八號更是在預警發出後僅僅五十分鐘就發出,但當時帕布已經在遠離本港。由於懸掛的八號太突然了,天文台再一次受到指責。 零八年八月,颱風鸚鵡正面吹襲香港。天文台於二十一日晚上表示明早發出八號的機會不大,但又於二十二日早上發出八號風球,對乘船上班的離島居民造成不便。同日發出九號風球,又指出預計二十三日(週末)清晨才會考慮改發較低信號(相信是指八號),上午才會改為三號。但實際上天文台於凌晨已改為三號,上午更除下所有信號,令原以為有半日額外假的上班族大失預算。但台長林超英竟然表示「他理解的『清晨』是指午夜後1點到4點」,令人質疑天文台預報的準確性。 以上三件事均反映了現時系統的不足。第一、是訊號的性質問題。作為一個分了級別的警報系統,如果現時的警告級別稍後有機會升級的話,警告中帶有進一步警示是有必要的。例如一個三號風球是在一個直襲香港的熱帶風暴接近香港的情況下發出的,某程度上也帶有「將會發出八號」的意思。但這個進一步的警示並不是即時性的,至少也有六小時。由於三號和八號關係到會否有假期,而一號則能對大眾作出警示,所以一、三、八之間的升降是很重要的。就如剛才提到六小時的預報警示,六小時風暴不會行走超過二百公里,而對於一個距離尚遠的風暴來說要作六小時預警實在不難。但天文台每每過遲發出一號的預警,導致更高風球的發出過於趕急,失去了預警的作用。 第二、是風球對於市民的影響。作為一個預報氣候的機構,發出警報的考慮條件當然以天氣狀況優先。但同時香港作為一個繁忙的商業城市,從以前的自由港到現在的金融中心,天文台的警報對於市民的生活作息都有決定性的作用。八號風球時學校停課、商業停頓、股市休市,對於「每分鐘幾十萬上落」的香港人來說影響極大。一個早上的休市,交易的差距是以「百億」來計算的;一天的停課,也會令家長擔心各位莘莘學子的學習進程(儘管這個看法不太正確),足見天文台的警報決策對市民有多重要。無論是停課停市後無風,抑或是沒有發出準確預報,都會立刻招致市民以及各傳媒的抨擊。同樣地,在敏感的時間除下風球,實在造成各方的尷尬。 另一方面,從天文台的立場的角度來說這些似乎又是「迫不得已」的。 俗語有云:「人生如天氣變幻無常」。天文台縱然有先進的超級電腦,也很難保證其預測會百份百準確,更何況風暴這回事本身就是「巧合的產物」,當然比平常的天氣更難捉摸。在剛過去的颱風巨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電視上看到巨爵把香港掃得「屍橫遍野」,還「附送」了一天半天「打風假」,誰會想到外界初時普遍預測巨爵只會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颱風」與「熱帶風暴」相比之下,單是風力就相差一倍! 另一個例子是台灣「八八水災」的元兇──莫拉克。這股颱風穿過了台灣南部,暴雨刷出了一道道慘情,而預報失誤和救災反應遲緩就成為了台灣政府被砲轟的原因。但事實上,莫拉克本來的預測路徑是會在台灣以北掠過,誰也沒想到莫拉克會這樣走,台灣不能及時做好防災工作,才會出現這五十年一遇的大水災。至於台灣政府在水災後為甚麼會拖延救援,那是後話。別以為這種預測的落差只是偶然,出現錯誤的機會可說是「幾乎每次」,這不是天文台的問題,地球上每一間天文台也是這樣。要怪,就怪現代的天文水平「還未夠先進」吧! 當然,天文台雖然未必能準確預測風暴路徑,在已知的資訊上卻不應該誤導市民。像帕布那樣的「風球過山車」和派比安的知而不發,是有需要檢討的。 俗語有云:「金錢誠可貴,生命更重要」。作為一個信賴天文台的市民,想要的未必是一天的「打風假」,也未必會介意少一天上班會差多少工資,卻希望可以從天文台得知準確的情報,避過風暴所帶來的危險。如果說天文台為了不令「香港經濟停頓」而強行除下風球,那是行不通的。那只會帶給戶外工作的人危險,令上班一族頂著呼嘯的烈風上班,要冒著生命危險吃這種「苦中苦」來顯出香港這種「人上人」的精神也不太值得了吧。 在此本人希望天文台除了可以作出更精準的預測外,還可以獨立地發出準確的警報,而不是受那些傳媒、商家和某家上班族所謂的「麻煩、導致混亂和經濟損失」的影響避免在繁忙時段發出警報。因為一個準確的警報,可以令市民免於暴露在風暴底下,獲益的,一定是市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