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5 June 2009

中史- 清未革命以及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

清末的革命以孫中山為首。他名文、號逸仙,1866年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到過檀香山及香港讀書,曾上書李鴻章建議改革(主張「人盡其材,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不遂而投身革命。
1894年,於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
1895年,於香港設總部,計劃在廣州起事失敗而被通緝。義和團事件後發動廣東惠州起義,仍告失敗。
1905年他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將分散的革命組織(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於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十六字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又解為民族(推翻清朝,解除民族壓迫)、民權(推翻君主專政,成立共和國)、民生(平均地權,解決民生),稱為三民主義。其革命為後來的事業立下基礎,當中以黃花崗之役最大影響。
1911年4月,同盟會於廣州起義,因消息走漏而傷亡慘重,有名可考的死者86人,有遺骸者72人,合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之役的失敗使其在珠江流域於短期內大舉的計劃受挫,並把軍事目標轉到長江流域一帶。同年初,清政府將民辨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借此向外國銀行借款,出賣路權予列強,受到人民強烈反對,以四川最激烈,他們又成立了「保路同志會」。湖北新軍一部到四川鎮壓,造成武漢兵力空虛,湖北革命黨人借機發難。10月9日,他們在漢口製造炸彈時不慎爆炸,計劃洩露,翌日戒嚴,他們當晚發難,11日控制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元首,國號中華民國,同時,漢陽、漢口亦有新軍起義,武漢三鎮光復。 其後全國共有14個省宣佈獨立,清玫府只能控制直隸、河南、山東、東三省和西北地區。事次革命又稱「辛亥革命」。年底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商討籌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事宜。次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職成為臨時大總統,成立臨時政府,改用陽曆,以(中華)民國紀元。不久宣統帝退位,清亡。此時中國二千多年來的君主專制統治終於結束。

二次革命

武昌起義後,清延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全權統領北洋軍鎮壓南方革命。他攻陷漢口、漢陽,又砲轟武昌,迫使革命軍議和。當時革命軍軍力難以抗衡,孫中山服從大局,聲明只要袁世凱議和並宣統帝退位,就讓位給他。 1912年3月,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予袁,但他為了避免被革命黨人限制,借口北京、天津、保定駐軍譁變,為維持治安拒絕南下,最後臨時政府遷到北京。 8月總幹事宋教仁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計劃成立內閣,但遭袁改組並安排親信出信總理。次年國會召開前夕,宋教仁被暗殺於上海,全國震驚。孫中山主張討伐,但國民黨內意見不一。其後袁世凱未經國會同意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借貸,簽「善後大借款合同」,以增強實力。 6月,袁氏免去江西、安徽、廣東的國民黨國籍都督,另派兵入江西。江西都督李烈鈞首先宣佈獨立,黃興於南京響應並出任討袁軍總司令;事次革命又稱二次革命。但革命軍各自為戰,被袁的強大軍力逐個打破;9月南京陷落,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黃興等流亡海外。其失敗的原因除了缺乏民間支持外(辛亥革命後人民普遍厭戰,上海和廣東商人曾公開反對),也因為只有國民黨反袁,而國民黨籍都督在21人中只佔8人。革命失敗後,袁操縱國會並當選成正式大總統。

為了獨攬權力,解散國會,取消臨時約功,另頒中華民國約法──任期10年,不限連任任期,由現任總統推舉繼任人。 1915年一戰期間日本乘機提出二十一條作為支持帝制的條件,袁為了取得日本支持而答應大部分要求。他派人製造輿論,指中國不宜共和,只宜君主制度,他於12月接受擁戴,1916年元旦登基,改元洪憲。前雲南都督蔡鍔組「護國軍」,獨立、討袁,西南各省響應;孫中山亦發表討袁宣言。原本支持袁稱帝的外國領事怕事情發展為內戰威脅到其國家在華利益,要求袁暫緩稱帝。同時袁親信如段祺瑞和馮國璋均勸其取消帝制。他在眾叛親離下撤銷僅83日的帝制,復任大總統,命段祺瑞組閣,孫中山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不久袁病逝。 同年發生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黎元洪(總統)恢復臨時約法,召開國會,與主張責任內閣制的段祺瑞水火不容。黎元洪罷免他,但他號召九省都督獨立作威脅,黎調張勳入京,6月,他入京解散國會,7月1日擁溥儀復位,史稱張勳復辟。黎重新任命段討張,溥儀上任僅十二天就再次退位,結束復辟鬧劇。 段後來以功臣自居,黎退任後由馮繼任,段放棄臨時約法,引發護法之役。1917年,孫中山以西南地區軍閥(雲南滇系唐繼堯,廣西桂系陸榮廷)組護法軍政府,自任大元帥討段。但軍閥沒有護法誠意,此役最後不了了之。 袁死後北洋軍閥分成三派:以馮為首的直(隸)系,張為首的奉(天)系及以段為首的皖系。另外還有閻錫山的晉系。重要戰役有三場:1920年,直+奉VS皖,皖敗,勢九瓦解。1922年直奉戰爭,奉敗;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直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